楼主
中学生写作文方法
真 实照片中的自己往往比镜子里的自己要漂亮得多,但没有谁会认为照片是不真实的。
作文崇尚真实,但作文不是照镜子,它需要加工,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加工。所有标榜真实的文章未必真实,而所有声明虚构的作品却未必虚假,照搬生活和脱离生活一样可笑,改变关于真实的陈旧的观念是必要的。
只要我们稍加思索,我们便可以从此文的开头的比较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照片之所以要漂亮是因为拍摄时采用了一系列技术的缘故,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有意的启示。应用到作文上来,我们可以从拍摄的灯光、服饰、背景等掩盖缺点(只限于作文)的方法中推广到写作上的某一人物的背景可以应用到另一人物身上,用鲁迅的话来说,那就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一个人物的构成可以是张三的头,李四的四肢,王老五的身子(当然必须和谐),可以将一些人的优点或缺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和真体的某人有差别,但他是源于生活的,我们在影视中所见的鬼神就是采取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
人的手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人类却用棍子加长了它的长度,采用合理的加工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角度
恐怕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弯下身子从叉开的双脚间看到的是另一个天空。由于角度的不同,原本习以为常的天空也会变得新奇。同样,角度的不同可以使生活中很多平常的东西变得新奇。所以,我觉得猎奇的收集素材的做法是不足为取的,我们应多对准平常的生活,只要你有一个好的角度。
不,我不是要大家不注意伟大,我指的是要从平凡开始。生活本身是琐碎的,正如一句歌词所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所以说,好的角度显得尤其重要。也就是说,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化平淡为神奇的方法。
无中生有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和大人国就是典范之一,作者好象拿着一个望远镜颠过来倒过去地看人类。
方法之二是添花加草,伟大的更伟大,渺小的更渺小。
三是节外生枝,借助某种巧合,使生活中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比如浇花,正常的浇水促进其生长,而过多的水却有可能导致其死去,这一现象我们就可以联系到生活中的溺爱现象,从而分析其社会意义。
角度的选择不单可以运用到内容,同时还可以运用到语言、结构等上面来,它的运用也不外乎上述三种方法,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多试试。
含 蓄
据说,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给许多画家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用画来表达“深山藏古寺”。很多的画家都画出了古寺和深山,而只有一位画家独辟蹊径:一条江边几个挑水的和尚,背后是葱葱郁郁的大山。这位画家获得了皇帝的赞许。比起其他的画来,这幅受赞许的画显然更耐人寻味。
我们的写作就需要这样一种含蓄。“含蓄者意不浅落,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在写作中,生怕别人不懂,喋喋不休的直白、毫不遮拦的议论、不合时宜的口号使作品一览无余,这只会令读者对你生厌。而含蓄则让人感受到你的智慧,真实地把握你的思想。
要达到含蓄其实并不很难,你可以使用比喻,你可以运用象征,甚至你可以留下空白,不把结果亮出来,你还可以借助梦幻移花接木……
当然,含蓄不是晦涩,不是把一篇文章编成密码。让人明白而又意味深长才是含蓄的本来目标。
生 活
不少的老师肯定这样告诉过你:“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每件事,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个人,你作文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了。”你照做了,可一提笔,你还是会觉得缺少素材,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思想你还是无法表达。
怎么回事?
老师说的当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中学生所生活的圈子是狭窄的--由家庭到学校又由学校到家庭,再说,我们生活的并非每天都充满故事,我们过着的日子更多是平淡的,我们所接触到的人也并没有什么多大的变化。
那么,怎样可以搜集到尽量多的素材呢?
除了观察,除了读书,我们还可以借助电视。借助电视,我们可以知道国家元首和明星们挥手的姿势;借助电视,我们可以感受巴黎的浪漫埃及的久远;借助电视,我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动荡……借助电视,我们可以用笔描绘我们从没见过的动物;借助电视,我们可以用笔倾诉我们从未有过的情感。
我们也可以借助音乐。中学生喜爱流行曲,而一首好的流行曲就是一首好诗,它的用词、它的结构也是很美的,如大家所熟知的《涛声依旧》。借鉴流行曲当中有益的东西会让你受益不少。轻音乐、交响乐也讲究起、承、转、合,也讲究和谐--这种内在的东西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心领神会,而听得多了,你内在的气质得到了熏陶,它自然地会表现在你的文章里。
借助读书,尤其是多读同龄人的作品,其中有许多题材新颖的作品,你可以得到积累素材的启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采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收集材料的方法,你将会拥有一个常流常新的源头。不信,你试试看。
过渡
一篇文章如果缺少必要的过渡,那么这篇文章就成了一串散落的珠子。有过渡,才能使文章前后连贯,才能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文章的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就是文章的过渡。过渡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一、采用过渡词。常用的过渡词有连词,如:因为、所以、由此、可是等;有副词,如“不过”“固然”等;有方位词,如“以上”、“以下”、“此外”等;有序数词,如:“首先”、“其次”、“又次”、“第一”、“第二”等。常用的过渡短语如:由此可见、总而言之、这样看来、总的来说、综上所述、一言以蔽之等。
二、采用问句。比如:那里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一切都会按照他所想象的情形发展吗?他到底给人们留下了些什么呢?等等等等。采用疑问句的过渡可以吸引读者,为文章设置悬念。
三、采用过渡段。如鲁迅的《孔已己》,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通过一个过渡段来过渡的:孔已己是这样使人快活,可是没有它,别人也便这么过。茅盾的《白杨礼赞》则两次采用句式变化的一段来过渡:“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四、采用时间。比如:几分钟过去了,他还没有站起来;又如:在过去的枪林弹雨中,他走了过来,现在呢?
当然,文章的过渡并不单单使用一种方法,灵活地运用以上方法自然可以使文章思路清晰,层层相连。
细节
细节,即细微末节。虽说细节是细微末节,但写人是不可能不写细节的。因为通过细节我们能触摸到一个人的灵魂。可以这么说,一大段的泛泛而谈还不如一个小小的细节。
我们学过的很多文章都会给我们以有力的证据。《这不是一颗流星》中为我们设置了三个细节,一是孩子要打熊,二是阿婆的手,三是许愿买手套。这三个细节非常传神地写出了孩子真诚、纯洁的心。《分马》中的老孙头骑着他相中的马摔了一跤之后,他“一手抡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到地上,他舍不得打”大家瞧一瞧这个细节,老孙头想打却没打,为什么?他心疼自己的马,另外,他感受到了翻身作主人的幸福,这种时刻他怎么会去打马呢?《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也是一个很妙的细节,通过主人公的一脱一穿军大衣,我们就看出了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真实内心。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很多文章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并不是因为故事,而是因为细节,我们可能忘记课文中对葛朗台的许多描述,但我们不会忘记葛朗台弥留之际看见镀金的十字架还想抓在手里这一个细节;我们有可能忘记别里科夫的种种行为,但我们不会忘记他连晴天也穿着套鞋这一个细节。
当然,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等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细节。一句话,只要能生动地揭示人物内心,有力地表达文章主题的细枝末节,就可以作为文章的细节。
当然,如果你也想你笔下的人物有传神的细节,那么你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善于捕捉的大脑,仔细地观察你周围的人并将他们的细微言行记录下来;当然,你也需要学习作家们的名篇,从中摄取你所需要的细节。久而久之,你也能写出令人叫好的细节了
点 面
生活本身是又广又深的,生活中的事事物物,方方面面也是又广又深的。文章反映生活,既要反映它的广度,又要反映它的深度。文章中的点面结合,正是用以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的一种形式。
点面结合在记叙性文章里是概括记叙与具体描写的结合。夏衍的《包身工》既写了全体包身工的生活,也写了个别的生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既有整体志愿军战士的赞颂,也有典型的介绍。
点面结合在议论文、说明文之中则表现为一般与特殊的结合。如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就把为人民服务的普遍真理与张思德之死的特殊意义结合起来加以论证。课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中,一、二段对泥石流进行一般说明,即对一些山区爆发泥石流状况的面的说明;第三段起是特殊说明,即以蒋家沟为重点,着重说明“一次泥石流”的爆发状况;然后再就泥石流的社会成因及其防治作一般说明。点面结合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而在学生的一些习作里,常常是顾此失彼。要么是只有“面”而无“点”,文章泛泛而谈,光有骨架而无血肉;要么是只有“点”而无“面”,文章有事例却缺乏社会意义,或者事例之间毫无关联,这样就使文章有血肉却立不起来。
点面结合是写作的一种形式,但它首先表现在运用材料上。运用点面材料我们首先要把握材料的特点。面有面的特点,点有点的特点。中学生运用点面结合这一形式写作,弱点大多出在面的写作上,原因在于写“面”时爱用套话缺少观察、分析。其次要注意详略。对“面”的材料略写,以见其广度;对点上的材料详写,以见其深度。
当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理解面点。二者是相联系的。点,是面中之点,是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的纵深开掘和发现;面,是涵盖诸点的面,是点的集合和组合,是点的赖以存在和获得价值的空间。写点不写面,点失去了依存;写面不写点,面显得苍白。二者兼顾,方可相得益彰。
1楼
好文章,可惜我不是教语文的。
2楼
有道理
作者:58.18.54.*09-12-11 09:54回复此贴
3楼
非常精彩的文章啊
作者:60.166.209.*09-12-11 12:56回复此贴
4楼
当然,我们不应该孤立地理解面点。二者是相联系的。点,是面中之点,是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的纵深开掘和发现;面,是涵盖诸点的面,是点的集合和组合,是点的赖以存在和获得价值的空间。写点不写面,点失去了依存;写面不写点,面显得苍白。二者兼顾,方可相得益彰。
非常好
非常好
5楼
确实很不错的文章
作者:192.168.100.*10-12-13 12:09回复此贴
6楼
大家都进来交流下啊,我也是语文老师。
7楼
这个板块不错
作者:61.190.28.*11-06-27 16:17回复此贴
8楼
受益匪浅,我也是教语文的,却没有系统的作文教学法!
作者:220.181.51.*12-12-15 21:03回复此贴
共有回复8篇 1